2025年3月5日上午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。根据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今年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任务里,“发展”和“建设”是两大关键词。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,还出现了过去47年未曾提及的词语,例如“具身智能”“智能机器人”“投资于人”等。
含义:指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实体(如机器人、工业设施)深层次地融合的智能形态,强调智能体通过感知、交互和行动与环境实时互动。例如,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业中自主完成复杂任务。
背景:随着人工智能从算法层面向实体应用延伸,中国需通过技术突破推动制造业升级。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突破让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成为现实。2025年提出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旨在将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,提升产业竞争力。
含义: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化布局新兴起的产业,避免“一刀切”。例如,沿海地区聚焦6G、量子科技,中西部发展绿色技术。
背景: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,需通过差异化战略优化资源配置。该提法呼应“全国统一大市场”建设目标,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。
含义:规范国际间数据流通的规则与标准,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,同时争夺全球数据治理话语权。
背景:数字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,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。中国需建立安全可控的数据流动机制,应对欧美主导的数据规则体系,保障数字主权。
含义: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行业恶性竞争(如新能源车、半导体重复建厂),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。
背景:部分行业因地方补贴和重复投资引发产能过剩,需通过政策协调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,促进公平竞争。
背景:中国提出“双碳”目标后,再生材料成为绿色制造的关键抓手。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,减少资源消耗。
含义: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融入适老化设计,如社区智能报警系统、数字服务“老年模式”,减少老年人数字鸿沟。
背景: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20%,老龄化加速倒逼城市服务转型。该政策回应民生需求,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化。
含义:财政管理领域的新提法,强调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效率,避免传统预算模式下的资源冗余。
背景:近年来,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,财政收入增长没有到达预期,而财政支出需求依然较大,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。在这种背景下,传统的“基数+增长”预算模式难以有效优化财政资源配置,而零基预算能够打破支出固化格局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。
含义:首次提出通过教育、技能培训等政策强化人力资源投资,提升劳动力质量。
背景: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,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成为关键。通过“投资于人”,可以加强教育、技能培训和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投入,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力,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。
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,国际科技竞争呈现出愈发激烈的态势。以芯片领域为例,部分国家对中国实施芯片封锁,试图从源头限制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。这不仅体现在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上,还包括对芯片制造设备、技术等方面的全方位限制,严重阻碍了中国相关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研发进程。与此同时,AI 技术壁垒也逐渐凸显,在算法、数据、人才等关键要素上,国际竞争格局错综复杂,核心技术的掌控权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外部挑战,中国不得不加速在前沿领域的战略布局。6G 通信技术作为未来通信发展的重要方向,将带来更高的传输速率、更低的延迟,对于推动智能交通、工业互联网、远程医疗等众多领域的变革具有关键意义。而具身智能的研究与发展,则致力于让机器人具备灵活性更好、智能的身体运动能力,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完成多样化任务,为未来智能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。
在传统产业方面,目前已面临明显的增长瓶颈。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、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日益激烈,传统制造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和低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。在此情况下,“人工智能 +” 和智能机器人被寄予厚望,成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力量。“人工智能 +” 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层次地融合到制造业的设计、生产、管理销售等所有的环节、,实现生产的全部过程的智能化、精细化控制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,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。智能机器人则能够在危险、繁重、重复性高的工作岗位上替代人力,同时凭借其高精度、高稳定性的特点,提升产品制造的精度和一致性,助力制造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迈进,从而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。
在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压力之下,再生材料、绿色制造等词汇不仅生动体现了中国对低碳经济的坚定承诺,更是高度契合了国内 “双碳” 目标的战略布局。中国正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绿色转型的浪潮之中,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。
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与资源循环利用政策的紧密联动,共同构成了中国系统性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。以长江禁渔为例,这一举措旨在修复长江流域受损的生态系统,恢复生物多样性,保障长江生态的健康与稳定。通过全面禁止非法捕捞,让长江得以休养生息,这对于维护长江生态平衡、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。
与此同时,资源循环利用政策在所有的领域持续发力。从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,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与资源化转化,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所有的环节。这种政策联动,一方面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,降低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,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新的绿色产业和经济增长点,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。通过生态保护修复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推进,中国正逐步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格局,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。
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,老龄化、区域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凸显,这样一些问题犹如紧迫的警钟,倒逼社会治理层面的政策创新。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,老年群体对于生活环境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渐增长。适老化改造便是应对这一现状的有力举措,从对老旧小区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,如安装扶手、拓宽楼道方便轮椅通行,到为老年人家庭配备紧急呼叫系统、进行家居安全改造等,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与便利性,让他们可以安享晚年。
而 “投资于人” 战略则高度聚焦于人力资源与公共服务的短板。通过加大对教育、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投入,提升劳动者素质,以适应一直在变化的经济社会需求,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在区域失衡问题上,政策着力于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,优化资源配置,缩小不一样的地区在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,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。
“内卷式竞争” 在社会的所有的领域时有发生,严重影响市场环境与社会活力。政府坚决整治 “内卷式竞争”,充分彰显了其优化市场环境的坚定决心。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,规范市场秩序,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,避免企业与个人陷入过度、低效的竞争泥沼,消耗宝贵的发展动能。例如,在就业市场中,杜绝不合理的学历歧视、超长工时等现象,带领企业注重员工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效率,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;在商业领域,加强对垄断行为的监管,鼓励企业通过创新、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参与市场之间的竞争,激发市场的创新活力与发展的潜在能力。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举措,一直在升级社会治理,切实回应民生诉求,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、和谐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。
在全球化深入推动和数字化的经济蒸蒸日上的时代浪潮下,数据跨境流动成为了备受瞩目的议题。数据跨境流动的提出,犹如一把双刃剑,既为跨境电子商务等数字化的经济业态带来了显著便利。借助数据的自由流动,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能够更高效地获取全球市场信息,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,优化供应链管理,降低经营成本,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经营事物的规模与市场空间,推动全球贸易数字化转型加速前行。
然而,数据跨境流动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战略意图,那便是在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积极争夺主导权,有力应对欧美长期以来的数据霸权。欧美凭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,长期主导着全球数据治理规则的制定,在数据存储、使用、监管等方面建立了有利于自身的规则体系,限制了其他几个国家数字化的经济的发展。在此背景下,新兴经济体提出数据跨境流动的新规则与理念,强调数据的主权属性,注重个人数据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,试图打破欧美在数据领域的垄断局面,构建更加公平、合理、多元的全球数字贸易规则体系。
与此同时,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“因地制宜” 的区域发展理念旨在根据不一样的地区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人力资源状况等真实的情况,精准定位区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,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。例如,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,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,向全球产业链上游迈进;而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地区则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,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,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竞争力。通过这种区域差异化发展,各地区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比较优势,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,提升整体的国际竞争力,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,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均衡、包容的方向发展,为数字化的经济规则重构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与区域协同基础。
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涌现的诸多新词,绝非简单的词汇更迭,它们承载着深厚内涵,是极具价值的政策工具,更是中国在复杂多变局势下,积极应对内外挑战的关键战略选择。
对内而言,这些新词紧密围绕推动科技突破、产业升级与社会公平的核心目标。就像 “绿色制造”“适老化改造” 等,前者聚焦于产业升级,助力传统制造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,减少能耗与污染,增强产业可持续竞争力;后者则关注社会公平,致力于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,推动社会资源合理分配,促进社会和谐发展。通过这一些新词引导下的政策实施,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沃土,促进产业体系优化,缩小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差距,夯实国家发展根基。
对外层面,“数据跨境流动” 等新词凸显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制定、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决心。在欧美长期主导部分领域规则的现状下,中国提出符合自身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理念,积极投身全球规则重塑,争取在数字化的经济、贸易等领域的平等发声权,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。
展望未来,这些充满战略意义的概念不会停留在纸面上,而是会借助财政支持、法规完善等具体政策逐步落地。通过加大科研资产金额的投入,鼓励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,完善数字化的经济监督管理法规等举措,将这些新词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,全方位塑造中国高水平发展的崭新格局,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自信、稳健的大国形象。